近期,疫情反撲兇猛,上海、吉林、北京等地備受煎熬,一時間朋友圈被“搶菜難”、“囤貨”等字眼瘋狂刷屏,家中的“菜籃子”是否有保障成為疫情當下人們首要關心的問題。
因疫情防控的需要,上海、北京等地的部分購物中心采取階段性停止對外營業,隨之而來的與日常剛需和民生保障密切相關的商超、菜市場、便利店等凸顯價值,人們的活動也逐漸從公眾場合“轉移”至社區,社區逐步成了集中的銷售點,“小而美”、“小而精”的社區商業越來越受到青睞,尤其在疫情后基于15分鐘生活圈的社區商業更是成為發展熱點。
隨著上海疫情的發展,上海人民也難逃“買菜荒”,基于此的社區商業、零售商超、菜市場等業態,在疫情的影響下更是以超強的抗壓能力和應變能力脫穎而出。以社區小店模式出現的小型精品生鮮超市為例,作為疫情下的重要保供載體,融合線上線下,無接觸配送便捷安全的把食物送到人們手中,最大限度為疫情影響下的人們帶來日常生活的安全感和秩序。同樣的密密麻麻的菜市場也像社區的毛細血管,保障著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。近年來,菜市場作為構建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重要載體,經歷了新一輪的改造,誕生了諸如烏中市集等網紅菜市場。以上海為例,近年來對零散的菜攤進行全面整改,家門口的菜市場煥然一新,成為整潔干凈的綜合性菜場,附近居民指數明顯提高。

由此可見,疫情影響下,社區超市、菜市場等業態價值凸顯,社區商業發展成為當下熱點。
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及技術條件不斷成熟,社區商業發展火熱,先后出現了社區超市、生鮮便利店,社區零售等多種業態。而每更新一個商業形態,新的業態輻射范圍似乎變得更短了,輻射的社區商圈半徑也在縮窄,離消費者更近。

最早的社區商業是個體夫妻店的天下,單店經營雜貨生意,依靠的是低房租成本,同時自己為自己打工不存在人工成本,但缺乏復制能力,因為它們既有的存活元素無法進行復制。然后社區超市開始出現,它們占據了幾個社區市場的連接交通流量要道,面積通常在600平方米以上,能提供更豐富的商品選擇得以聚起多個社區市場訂單。正是依靠這類商鋪物業的稀缺性,它們找到了盈利模式,成為了區域性連鎖形態的存在,但這類模式的弊端是它們對單個社區的滲透率相對不高,使它不具有跨區域復制能力。接下來發展的是生鮮便利店,憑借的是聚焦少數核心品類的創新模式與專業能力,來做高單個社區市場核心品類滲透率與訂單量,在復制的早期階段,它們其實沒有競爭者。因為當時沒有企業有能力在更小商圈內進行連鎖化布局。
再往后發展則是相對靈活的社區零售商業,類似于一個小型的shopping mall,集購物、餐飲、娛樂、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,滿足周圍3-5公里內人群的消費需求,它們擁有著很高的滲透能力與精細化能力。社區商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地產屬性與商業屬性,它們更多扮演著城市功能服務的角色,所以它的社會屬性是非常鮮明的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競爭的加劇,社區商業在最初的住宅底商、居住區小賣店、零售店到商業街,再到商業中心的發展歷程,如今已經在運營上越來越精細化,并逐漸成為一種新的主流商業模式。
社區商業的出現,對于城市化進程和住宅社區化的發展而言,具有一定的產業配套性,這也是很多社區商業成為住宅配套的核心原因。由于居民生活的“便利性趨近”及“日常性重復”的消費特點,導致配套商業主要以滿足社區居民的日常性與便利性需求為主,因此我們常常發現,生鮮超市、24小時便利店是最樂于進駐社區商業的業態之一。一個設計完好的社區商業中心可以使人們的生活變得便利,同時也讓人們的心情更加愉快。

但不容忽視的是,目前國內社區商業仍面臨諸多嚴峻問題,比如業態同質化嚴重,商業物業缺乏一定的有序化管理,客群需求單一,品牌力不強等,都讓社區商業的情感鏈接作用難以全部發揮。
對于社區商業而言,形成自身的差異化,打造品牌特色才能在商業競爭中占據優勢,針對周邊消費群體的特征,社區商業應從品牌結構和服務上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如消費者生活所需的生鮮、蔬果等產品需要有大量儲備。同時,社區商業還需要承擔社交、休閑、娛樂、教育等社會責任,在商業場景的營造上,既有年輕人追求的潮流時尚,也有鄰里生活的溫馨親切,同時還能夠全方位、全領域的服務覆蓋,提供較大便利。互聯網時代,社區商業可以建立自己的互聯網平臺,消費者通過手機下單,再由線下配送,實現送貨上門的一站式服務模式,真正發揮社區商業對于消費者的便利優勢。

3、采用“不打烊”模式,延長經營時間
迎合當地的“夜經濟”的發展,延長社區商業經營時間,打造24小時社區MALL,“不打烊”酒吧等業態,讓社區商業在夜晚也能夠利用空間,為消費者提供服務,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,從而也為店鋪帶來長久的營業收入。
綜上,隨著“一刻鐘便民生活圈”試點建設發展迅速,越來越多的社區商業入場實踐,一大批注重生活化、社交化、多元化、數字化的社區商業脫穎而出,顯然社區商業已從功能型消費業態升級為陪伴型消費業態,更強調與區域人群的共同成長、情感聯系與價值共鳴。社區商業正在一步步激發價值潛力。